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2021年起,国家网信办牵头出台了该规定,规范了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服务,保护用户权益。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2023年1月实施,规定了深度合成信息内容的标识要求,防范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8月施行,规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确保其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2025年3月发布,规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要求,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国际法律法规
在国际层面,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工智能技术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对高风险技术实施严格监管。此外,英国于2024年通过了《自动驾驶汽车法案》,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部署建立了全新的监管框架。
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服务提供者在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以保护用户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规定了深度合成信息的标识要求,防范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风险。
法律法规的背景和目的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背景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和伦理问题。通过规范和监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保护用户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全球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欧盟: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监管法规。该法案以保护人权、促进创新为核心目标,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详细的“硬法”规范。法案对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了风险分级,明确了高风险应用的严格监管要求,同时强调算法的可解释性,确保人工智能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也对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数据保护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企业在处理用户数据时必须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和透明性原则,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美国:
美国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侧重于技术创新并将相关监管融入现有立法中。2023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关于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的行政命令》,该命令概述了治理人工智能的关键原则和优先事项,包括安全性、透明度、消费者保护、政府监督、公平性、隐私和数据保护、国际合作以及创新和竞争力等。
中国:
相关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有重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对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收集、使用等环节有重要约束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对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门规章: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首个具体管理规定,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总体要求。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
《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要求从事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并开展科技伦理风险评估和审查工作。
其他:2024年9月9日,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该框架以鼓励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包容审慎、确保安全等治理原则。
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的挑战与趋势
挑战
法律冲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法律冲突和合规难题。
监管难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快速迭代使得监管难度增大,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和方法。
利益协调:在保障人工智能安全的同时,还需平衡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
趋势:
多边合作:未来各国将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治理体系。
技术与法律融合:法律将更加注重与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
普惠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注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其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