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平台!
客服热线
发起求购
  • 全部智能领域
  • 制造 / 物流 / 园区 / 办公
  • 家居 / 安防 / 交通 / 能源
  • 零售 / 文娱 / 金融 / 营销
  • 党建 / 法务 / 医疗 / 教育
  • 农业 / 技术 / 其他
最新
最热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赢得全球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随着全球人工智能规模化建设和应用加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设计研发以及融合应用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通过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等方式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体系是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法律监管要求的重要支撑,是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1-05-23
阅读(608)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简称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工业领域国家级信息安全研究与推进机构。为加快推进工业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保障能力建设,更好地推动工业信息安全事业发展,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于2018年9月成立保障技术所。
2021-05-09
阅读(554)
云安全是用于保护云计算数据、应用和相关结构的安全服务,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安全软件、硬件、用户、机构、安全云平台的总称。云安全作为云计算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中国云安全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长而快速崛起,中国云安全行业营收规模由2015年的12.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2.8亿元,2015至2019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0%。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企业上云进程加速,企业客户对云安全产品的需求不断释放,企业对云安全产品及服务投入资金增加,中国云安全行业营收规模将持续提升。预计至2024年中国云安全行业营收规模突破300亿元。
2021-04-22
阅读(539)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简称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工业领域国家级信息安全研究与推进机构。为加快推进工业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保障能力建设,更好地推动工业信息安全事业发展,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于2018年9月成立保障技术所。
2021-04-21
阅读(578)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作为新基建的领衔,近两年迎来了高速发展,到2020年底,三大运营商预计将完成55万基站的建设。5G的快速发展将会把更多的行业、应用引入运营商的业务服务中,汇集更大量的数据,这势必给数据安全防护带来新的巨大挑战。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发布更是将数据安全提升到法律层面,也对运营商数据保护提出了新的严格要求。
2021-04-19
阅读(829)
卫生健康事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加速应用和落地,尤其是在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刺激后,传统医疗服务快速向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等新兴业态转换,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明显提速。与此同时,卫生健康领域的网络安全攻击和对抗也在不断升级演变,各类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层出不穷,网络安全日益成为健康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
2021-03-30
阅读(825)
受访者表示网络安全支出正在增加,身份和访问管理、网络安全监控和运维、以及终端和通信网络安全支出比重相对更高。
2021-03-28
阅读(661)
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自2008年问世,至今已有12年之久,从最初的加密货币比特币(区块链1.0),发展到当前火热的基于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应用(区块链2.0),乃至现在各行各业在讨论各自垂直领域的泛区块链应用(区块链3.0),发展受到监管和外部环境变化有起有伏,但总体方向是前进的。
2021-01-16
阅读(745)
​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城市中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融合,并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加速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提高政府及公共服务的效率,方便市民的工作生活,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当前5G等新型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动城市新型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2020-11-17
阅读(684)
近两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刷脸”逐渐成为新时期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在进入2017年之后,人脸识别更是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互联网企业面对法律法规以及某些业务上的需求,纷纷推出账号实名认证,并将人脸认证环节在相关App中实现。然而,人脸识别技术在快速发展、深入社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安全挑战。个人隐私数据泄漏、技术滥用等造成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2020-11-06
阅读(717)
上一页 1
2
345
下一页
共5页
确 定